在古文中,“螟蛉”和“骨肉”都有特定的含义:

“螟蛉”:原指一种螟蛾的幼虫,后来常被用来比喻收养或过继的孩子。在古代,有一种习俗叫做“螟蛉义子”,指的是没有子女的人家收养别人的孩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种孩子就被称为“螟蛉子”。

“骨肉”:在古代汉语中,“骨肉”通常用来比喻至亲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个词强调了亲人之间深厚的、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

至于“罔别”,这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罔”有“无”、“不”之意,“别”则有“区分”、“辨别”之意。所以,“罔别”可以理解为“不分”或“不区别”。在讨论“螟蛉”和“骨肉”的语境下,“螟蛉罔别骨肉”可能意味着对待螟蛉(养子)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不分彼此,充分体现了对养子深厚的感情和同等的待遇。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亲情和家庭伦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