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其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岁时更替和祭祀习俗的深刻认识与实践。

据史书记载,除夕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等文献中。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认为一年之末是旧岁与新岁的交替时刻,具有特殊的意义。此时,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避凶、迎祥纳福。其中,"除"有去除、辞旧之意,"夕"指夜晚,因此“除夕”意味着去除旧岁的最后一晚,寓意着告别过去,迎接新的一年。

据民间传说,除夕与“年兽”的故事密切相关。据说古时有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会在每年岁末出来作祟,后来人们发现它惧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每逢年末便会贴红纸(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以此方式驱赶年兽,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炮竹以及吃年夜饭等一系列风俗习惯。

随着历史的发展,除夕之夜成为了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重要时刻,并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睦、生活富饶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