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代。据《汉书》记载,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任太守时,看到当地百姓在寒冬中受冻耳疾频发,他便发明了一种名为“祛寒娇耳汤”的食疗方,用羊肉、花椒等食材煮成热汤后,再将面皮包上肉馅做成类似耳朵形状的食物下入汤中煮熟,分给百姓食用,帮助他们抵御严寒并治疗了冻疮。这种形似耳朵的面食就是饺子的雏形。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并借以祈福消灾、强身健体,在每年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享用,以此寓意祛病驱寒、阖家团圆和吉祥如意。同时,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渐升,而饺子象征着团聚和希望,所以吃饺子也成为了迎接新年、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重要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