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其来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史书记载,《周易》的形成历经数千年,最初源于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活动规律的观察与思考。

传说《周易》的源头可上溯至伏羲时代,伏羲氏观象于天、察法于地,依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创制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是《周易》最初的形态,也称为“先天八卦”。

到了商末周初,西伯侯姬昌(后称周文王)在被囚羑里的期间,对八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以拓展,将其推演为六十四卦,并配以卦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周易》主体部分,也被称为“后天八卦”或“文王演易”。

再后来,孔子及其门人对《周易》进行了注解和发挥,编撰了十翼(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使得《周易》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使之不仅成为占卜吉凶的工具,更是一部富含哲理智慧的经典著作。

因此,《周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思想升华的过程,它融汇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哲学思考,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